以文化引領,書寫交通特色育人新篇章!
2023-06-17 00:51:44? ?來源:?大眾網 責任編輯:李冰 我來說兩句 |
大眾網記者 姜申濤 報道 “紅色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先進行業文化都是校園文化的豐富給養,要繼承好發揚好,關鍵是要傳承、融合、創新到學校自身文化中”學校宣傳部長牟海林介紹到。 為進一步增強思政育人成效,山東交通職業學院自2018年啟動了以“大道文化”育人為牽引,推動思政育人路徑融合的三全育人改革,系統打造紅色育人基地、傳統文化傳習基地、交通強國科普基地,開展系列文化育人的深入探索。 挖掘紅色資源 成為培根鑄魂的“活教材” 濰縣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華東戰場上的第一個城市攻堅戰,也是華東軍民轉入戰略反攻后取得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山東交通職業學院所在地鳳凰山作為外圍制高點,與城區、機場承夾角之勢,是戰役諸多外圍重要戰場之一。 2022年在當地宣傳部、黨史辦等支持下,學校依托原有的思政演練教室建成濰縣戰役紀念館,同時在校園內建設了“濰縣戰役”主題雕塑廣場。 “我們把“濰縣戰役”的線下資源和涵蓋國內80個紅色教育場館的線上VR資源相結合,在豐富課程教學資源的同時,最大限度讓同學們到現場走進去,把思想悟出來”學校思政部黃婷婷老師介紹到,她本人也是紀念館第一批講解員之一。 “我們有兩位老師的長輩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參加過濰縣戰役的戰斗,就來到過鳳凰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前輩們為了建設新中國,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今天的交職人立足交通行業,去為建設交通強國接續奮斗,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學校宣傳部部長牟海林介紹。 學校依托區域紅色資源,同坊茨小鎮、炭礦遺址文化園、莊龍甲烈士紀念園等周邊場館實施聯動,打造成為周邊黨性教育、思政教育的一體化研學基地。講好“革命故事”,辦好“紅色講堂”,形成了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教育資源,轉化為培根鑄魂的“活教材”,通過“初心課堂”“情景黨課”等形式,使革命文化根植于青年大學生的心田. 突出交通文化特色 培育學生“擔當作為”的理想信念 “我們幾級學生,先后歷時5年,基本尋遍了山東的古橋,現在主要是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將這些古橋的風貌保存下來,期望以后能對古橋的保護和修復做點什么?!痹趯W校橋梁文化館內,道路橋梁專業學生汪志泉介紹道,而他也是學?!扒蛴媱潯钡某蓡T。2022年齊魯古橋研究中心落戶學校,這也是中國北方僅有的兩個古橋研究中心,中心的橋梁文化館內一面墻上,記錄的是學生們利用假期時間尋訪古橋留下的資料。 “一座橋不僅聯通的是經濟交通,也延續著當地的文化脈絡,同時也承載著古代匠人的匠心匠藝,學生在尋訪收錄的過程中,本身也是對所從事的職業道路的認同,或者說更從歷史到將來的延進中,更清楚一個橋梁人擔負的使命”公路與建筑系黨總支書記劉芹介紹說。 學校依托各交通專業群實訓場所打造的交通強國系列科普基地成為學校文化地標。 “來到學校一段時間,對交通行業的選擇更加確定,也相信在交通的廣袤天地里,一定能有所作為”在學校航空科普館內,正在負責講解的航空機電維修專業學生顯得信心十足,談到自己的將來,畢業后能維護我們自己的大飛機C919是他目前最大的夢想。 弘揚傳統文化 釋放新時代的育人價值 每年5月份,山東交通職業學院都會用一場盛大的儀式-祭孔大典,來拉開傳統文化節的序幕?!拔覀円劳锌鬃訉W堂,把傳統典儀、經典誦讀、古琴書畫等體驗項目結合起來,用現場體驗的方式讓參與者感悟傳統文化魅力,同時把風箏、書畫、民樂等學生社團融入進來,把風箏、嵌銀、核雕等非遺技藝在校園內傳承扎根,讓傳統文化在校園里更加有吸引力,讓同學們對我們民族的傳承與復興更有信心”每年祭孔大典的總典儀于俊英教授介紹到,她也是學??鬃訉W堂的院長。 在航海科普館五樓的技藝傳承平臺,幾位學生正在利用3D 技術制作船只模型。“我們從航海的歷史與發展中描繪海上強國的宏偉藍圖,并把船舶制造的工藝用現代的方式再次呈現,讓學生在文化環境中熏陶,在技藝傳承中成長”航海學院孫陽書記介紹到。 校園內“孔子石”“匠心園”“桃李園”等園林景觀錯落有致,“博文”“思齊”等道路通聯校園,“紅木嵌銀”“風箏扎制”“核雕雕刻”“古橋技藝”等傳承平臺融入其間,一系列經典活動貫穿全年,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與思想精華,借助符合時代情境的表達方式,成為與革命文化、行業文化互相浚通的活水,釋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文化育人,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將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革命文化、融合交通行業文化于一身,豐富內容、創新載體、搭建平臺,在文化傳承、創新、融合中,師生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全力描繪新時代交通強國奮斗之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