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發脾氣,你的反應很重要
2025-07-09 15:45:04? ?來源:八閩生育關懷 責任編輯:李冰 我來說兩句 |
每個小孩都有胡亂發脾氣的時候,但沒有孩子天生暴躁。 后來的他們長成什么樣,大多是后天塑造的結果。 孩子脾氣暴躁,多半是你的情緒教育有問題。 因此,當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反應,尤其是第一句話,極其重要。 孩子發脾氣不可怕 強行阻止才可怕 當孩子憤怒時,如何疏解情緒? 很多父母,對哭聲和尖叫有一種天然的厭煩感,許是因為吵,許是勾起了自身的不安全感,便會竭力制止孩子發脾氣。 可殊不知,這種制止才最傷人。 即使是成年人,遇見不滿之事也一定是情緒先行,理智隨后。 孩子更是如此。但由于6歲以下小孩,頭腦發育未成熟,他們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滿,他們只會大吵大鬧,大喊大叫。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這種情緒就是我們與孩子和諧相處之路上的阻力。 喜悅、開心等正向的情緒能夠強化孩子對美好事物的認知和追求,憤怒、悲傷同樣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學會面對現實。 若是不允許孩子的情緒外放,讓他們始終處于壓抑狀態中,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孤僻等各種心理問題,進而影響他們的身體。 孩子發脾氣時,千萬要記住,脾氣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將壞脾氣視作洪水猛獸的態度。 卸下偏見,耐心陪孩子度過洶涌而來的壞脾氣,才能讓他們學會與情緒共生,在陽光下生長。 那個愛發脾氣的孩子 其實是小可憐 很多家長其實不知道,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他們的每一次發脾氣都是在表達她的訴求。 看似孩子是在發脾氣,但其實這只是他們用來表達自己需要父母陪伴的方式。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曾提出過一個“依戀理論”——孩子對親密關系有強烈需求。 如果他們感覺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不足,可能會通過發脾氣來爭取父母的愛,這是一種本能的求助行為。 因此,孩子發脾氣時,請將不耐煩換為憐惜,將不理解換為幫助。 每一個發脾氣的小孩,不是脾氣暴躁,也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在尋求更多的安全感。 緩解孩子發脾氣 只需要一句 既然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他們的脾氣也不是洪水猛獸,那么,到底該如何應對這一暴風雨呢? 孩子發脾氣時,最好的就是接納情緒,提供安全感:“我知道,我理解”。 很多人聽起來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其實這正是接納與共情的力量。 一句“我知道”“我理解”,遠勝過千言萬語的大道理與方法論。 讓孩子得到認可,讓他的情緒落到實處,得到疏解,才可能會有接下來的“理智思考”。 另外,我們可以讓孩子學著表達情緒。這樣的情緒培養不僅僅要著眼于日常,更需要在孩子發脾氣后及時介入,幫他們快速走出情緒誤區。 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 平時在家里也可以設置“情緒分享時間”,時間一到,父母率先開始分享自己這一天內發生的事情及對應的情緒經歷。 接下來,再引導孩子說出自己這一天發生的事情及對應感受,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是一件正常且被鼓勵的事情。 最后,我們還要教會孩子正確“發脾氣”。 很多時候,孩子亂發脾氣,只是因為沒有建立起對情緒的反思意識,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妥之處。 而每次發脾氣之后,就是情緒反思意識建立起來的最好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多一些耐心和傾聽,然后靜待花開。 很喜歡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 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覺得養孩子其實就是重養一遍自己。 我們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父母的情緒穩了,孩子的情緒自然也就穩了。 每一個遇事不亂發脾氣的孩子,身后一定站著一對無條件接納孩子情緒、引導孩子表達和反思情緒的父母。 育兒先育己,請再多一些耐心與愛心,不遷怒,不強求,讓孩子的每一次情緒外放都能得到接納與包容,引導與教養。 如此,方能幫孩子平穩度過一個個挫折與磨難,過好這一生。 來源/十點讀書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